栏目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->> 关工工作

甘洒余辉映朝阳——淮北师范大学关工委“五老”工作侧记

 

在淮北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里,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、心底无私的奉献者:人生壮年,他们在大学讲台上意气风发,用真诚与执着,谱写了人生的华章;花甲之年,他们又用夕阳余晖贡献丹诚、温暖花朵,为淮北地区作出一份贡献。他们就是由淮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组成的“五老”队伍。

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

10月22日,在淮北市东山街道翰林社区活动中心,一位老人正沉醉在自己弹奏的二胡中,其他社区老人则随着弦乐高歌起《淮北是我家》。

优美的二胡中伴随着深情的大合唱,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缓缓展开。演奏二胡的老人正是淮北师范大学81岁的退休教授李玉璋。

退休前,李玉璋教授一直从事化学教育研究工作,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,他还醉心于研究书法知识和理论。“我是2001年1月退的休,干了一辈子教书匠。但5岁学颜体、后临柳体,在书法上还是有一些研究。”几十年来,李玉璋积累了深厚的书法基础,举办了数次书法展。

退休后,李玉璋选择拾起笔墨,积极参加书法活动,举办书法展,弘扬传统文化,推广老年书法。

写的翰墨,唱的韵腔。2006年起,李玉璋担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(今淮北师范大学)老年合唱队的副队长,撰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旋律,并带领其他教职员工学习唱歌,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,保持身心健康。

作为“德艺双馨书画人”,在助力扶贫工作中,李玉璋到淮师大对口扶贫县砀山县,为当地困难居民送春联、写福字。一副副春联、一个个福字既是幸福的象征,也是希望的代表。在扶贫这条路上,寄予美好祝愿,传递温暖关爱。

开创新专业 谋求新发展

如果说,李玉璋是5岁到81岁的坚守,将热爱融入了血脉。那么在淮师大,还有着“首个”到“一千”的飞跃,那就是勇做书法高等教育开拓者——郜锦强教授。作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曾经的副校长,他是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,还是安徽省高校首位书法硕士生导师。

自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退休,郜锦强关心人才培养教育,积极参与城市文明建设、文化建设。他不仅教学教课,还教学生做人做事。

2005年,在书法专业高层次教育还未在安徽广泛普及的时候,郜锦强东奔西走,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(今淮北师范大学)建立书法硕士点不懈努力。终于,在他的牵头带领下,淮北师范大学设置书法硕士点,试水培养书法专业高层次人才。

为了培育好书法专业人才,郜锦强主动提出前往北京进修,拜师于欧阳中石门下,勤奋学习,研修书法研究生培养。在首都师范大学“取经”时,他成为了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。

学成归来的同时,也迎来了他的第一位书法研究生——萧三喜。一开始,萧三喜不习惯于郜锦强严厉的教学,也不自信于自身的学习与努力。但郜锦强时常鼓励他,萧三喜由此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位书法专业的博士生。

2010年,郜锦强退休后仍在学校开设书法公共课,培养1000多名书法爱好者。在淮北市里为多所学校开展书法教学讲课活动,为城市文明建设增砖添瓦,再创辉煌。

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,郜锦强也为贫困村写对联送温暖。在学校工会的积极倡导下,购买贫困村的水果面条,以消费扶贫的形式助力贫困村脱贫攻坚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他争当党员志愿者,积极发挥“五老”优势,主动担当作为,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。

行走运河八千里 教诲学子勇求真

张秉政——淮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创始人之一,在淮师大人才培养、科研工作方面都有卓越奉献。在2012年退休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,2013年他重新出发,对隋唐大运河沿线5省2个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市境内的大运河古道进行实地考察。

“君子不恤年之将衰,而忧志之有倦”。全方位考察大运河时,张秉政面临身体、学养、眼界等诸多挑战,他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,行走过程首先来自身体的挑战。

2013年9月12日,刚刚走完安徽境内的古运河,张秉政就在拍摄照片时不慎造成左脚踝崴伤粉碎性骨折。参与和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私下揣度:如此重伤,这件事恐怕就到此为止了。

在病床上的张秉政仍然坚持着一个信念:“待我的腿稍有好转,哪怕是坐着轮椅,我也要坚持走完预定的行程,尽一个文化人之所能,续写一段曾经辉煌过的大运河历史。”然而,令人们想不到的是,2015年4月,张秉政在上海做了第二次手术,2016年春节过后,他又召集团队人员再次出发。

但是,伤后的脚,让张秉政的行走伴随着疼痛。他却不声不响,拖着病体、带着降压降糖药物,带领着年轻学子团队,坚持白天行走,晚间“做功课”,常常到深宵。已过古稀的张秉政老人在谈及这段重走运河的故事时,眼神中是不灭的光芒与坚决。“我是在运河边上长大的,运河水就是我的血脉,我觉得这是一种深沉的使命召唤。”

2019年元月,历时五年的《运河·中国: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》出版,这部学界被誉为“隋唐大运河纸上博物馆”的厚重书籍,寄托着张秉政半生的心血。

经师易得,人师难求。作为“五老”成员,张秉政非常注重对青年学子的培养。在运河之行中,也带领着自己曾经的学生走过一段段历程,传授着自己的心得感悟。

“张老师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什么叫作‘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’。”张秉政的学生曹克伟告诉记者。“老师用实际行动教会大家‘求真’的精神。”

于个人,张秉政热爱读书,一刻不曾放下过,爱书、惜书。对同学,他至今仍和每个年代的学生保持联系,既是良师,更是益友。对社会,他多次捐书、开报告会、进行学术讲座,在他力所能及的地方弘扬传统文化,传播大爱。为了支持扶贫工作,他还将书捐给各地学校,用于智力扶贫,用行动和个人的知识与体会传达思想,言传身教地启迪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和学子的心灵,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攻坚。

整理大师遗著 弘扬传统文化

吴孟复是皖江著名学者,当代古籍学家,在语言文字学、文献学、古代文学等学术领域造诣深湛,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和桐城派大师。曾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(今淮北师范大学)中文系主任、古籍研究室主任、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。

为纪念大师,淮北师范大学启动了整理出版《吴孟复全集》工作。整理出版《吴孟复全集》,这是吴老家人和学界的共同夙愿。《吴孟复全集》的编纂出版并推向学界、社会,不仅是淮北师范大学重视学术内涵品位建设的标志,也是参与国内、国际一流学术对话交流的重要步骤。而这一重任落在了纪健生的肩上。

接到任务以后,纪健生不计报酬、无私奉献,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。通过加快工作进度,实施重点、关键点的集中突破,给青年教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许多青年教师,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,考上了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开启了新的学术旅程。

“只争朝夕,不负韶华”,做新时代的奋斗者。如今,在淮师大关工委,退休教授纪健生正用光和热雕琢着这项重大科研文化建设精品工程,争取以高质量、高水平出版《吴孟复全集》这套文化巨著。

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开香满园。除了这些,还有许多退休老教授,作为关工委“五老”成员,他们在工作时兢兢业业、认真负责,在退休后也不忘继续作出贡献,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人生、以更宏大的理想引领人生、以更无私的精神奉献自我,在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贡献力量。

 


网站首页 | 机构职能 | 工作动态 | 政策法规 | 调研交流 | 关于工作 | 老年教育 | 市直、区县老干部工作 | 学习园地 |
版权所有:淮北市委老干部局   地址:淮北市相山区
技术支持:智凡网络 邮编:235000
皖ICP备13003173号-1